软物质界面领域五位青年科学家来校开展讲座交流
受课题组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龙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才利教授,东南大学黄虎彪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赵紫光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赵创奇研究员于2025年1月17日访问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并作系列学术讲座。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Longcheng Gao from Beihang University , Professor Caili Huang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or Hubiao Huang from Southeast University, Researcher Ziguang Zhao fro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Researcher Chuangqi Zhao from Suzhou Institute of Advanced Researc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visited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on January 17, 2025, and gave a series of academic lectures.


高龙成教授简介:高龙成,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北京大学化学院博士学位,师从范星河教授、周其凤院士;2008年-200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J. C.Voegel教授。2009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主要从事仿生高分子多孔膜的研究。近年来在 J. Am. Chem. Soc.、Sci. Adv.、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总他引2500余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被Science亮点报道;授权发明专利4项。具有选择性离子传输功能的离子膜广泛应用于多种电化学系统,如燃料电池、电解水、氯碱工业等。针对传统离子膜中离子传输通道排布杂乱无章的问题,提出利用高分子精准组装一维纳米离子孔阵列膜的策略,优化离子基团的空间分布,实现了优异的离子传输调控和高效盐差能转换。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大面积垂直取向一维纳米离子孔的分子组装理念。通过精准分子设计、自组装调控、后修饰,实现了自支撑高密度一维纳米离子孔阵列膜;(2)发展了纳米限域策略,实现了微量离子基团的精准空间分布;(3)探索了一维跨膜离子孔阵列对离子传输的影响机制,实现了兼具高离子选择性、高离子通量的离子传输,其表现出优异的盐差能转换能力。工作的开展为新型离子膜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黄才利教授简介:黄才利,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2013-2015年,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材料科学系联合培养学习。2015-2018年,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中子科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液液界面组装及其非平衡态调控与功能化,代表性成果发表于 Nat. Nanotechnol.,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Chem. Int. Ed., Adv. Mater., Macromolecules 等著名学术期刊上。
黄虎彪教授简介:黄虎彪,2017年9月获东京大学工学系博士学位(合作导师Takuzo Aida,东京大学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Science编委)。2019年12月加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担任终身研究员,2022年7月受聘为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助理教授(双聘),2024年9月全职加入东南大学,获聘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相关工作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于 Science, Nat.Nanotechnol.、 Nat. Commun.、J. Am. Chem. Soc.等学术期刊。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日本发明专利/PCT 国际专利3项。其相关成果被 BBC、 JACS Spotlights 和 Membrane Technology 等杂志媒体作为 Feature/Research Trends 报道。主持/共同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费 Grant-in-Aida for JSPS Fellows 项目,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国际合作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別推進研究。
赵紫光教授简介:赵紫光,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功能高分子设计及仿生多相软物质构筑等,重点关注仿生异质凝胶材料相界面功能化研究,聚焦其在微观物质传输与能量传递等方面的关键性能调控和应用探索。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发表高水平研究性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 Science, Sci. Adv., Nat.Comm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等多项研究成果。
赵创奇教授简介:赵创奇,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独立PI),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百人计划(择优)。201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江雷院士/刘明杰教授。同年加入北航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陈华伟教授。2020年入选博新计划。202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苏州高等研究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生物材料研究及其仿生制备,仿生高强韧无机矿化材料。 近年来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Angew.Chem. Int. Ed., Matter, ACS Nano 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获得5项授权发明专利。